凯捷中国

机器的灵魂

云计算机在某一天获得意识,甚至拥有灵魂?在今年即将结束之际,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有趣话题。回顾完过去,并对2013年作了展望之后,现在,我们应该看得更远一点。

首先,3D打印虽然明年可能仍然不能成为主流,但极有可能对商业转型产生颠覆性影响。随着激动人心的解决方案变得越来越亲民,转折点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如果我们可以使用各种不同材料,一层一层地轻松建造自由设计的物体,结果会怎样?实际上,这些物体是真实的(有时甚至太过真实了),它们与手工或机器制造的物体具有相同的物理属性,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甚至更经久耐用。因此,我们迟早都会不再质疑这些物体的可信度,都会完全接受它们。我们甚至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它们。

计算机也会这样吗?

IT界最近的一些传闻似乎表明,我们很快就会拥有会看、会听、会闻、会摸的认知计算机。再加上物联网和强大的模式识别功能,这些智能型 机器将具备像人一样的行为能力。与这种机器所具备的能力相比,赢得“危险边缘”比赛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简单。谷歌最近聘用了Ray Kurzweil,他一直是“技术奇异点”(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这一概念的积极倡导者: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时间拐点,在这个时间点上,人与机器之间的鸿沟将不复存在,由此产生的智能将膨胀到我们目前无法想像的规模。

在这样的未来世界,我们可能会将计算机视为一等公民,我们再也看不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差别,当然,我们也没有兴趣看到这种差别。就连被认为是人类最后一道防线的情感,随着被理性化为认知模式(情感实际上就是认知模式),也将变得不再特殊。

这样一个灵性机器的时代,值得期待吗?这个问题需要你来回答。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最终实现基于IT的数字涅槃(Digital Nirvana),彻底改造、重新定义自身,这是人类的终极结果吗?抑或我们只是能力有限的生物,注定无法用自己的大脑了解人类大脑,而只能借助简单的语言(无论是数字还是模拟语言)来极其有限地理解我们的存在、我们的灵魂?

个人而言,我更期待后一种结果。我热衷于技术,是因为它们改善了我的生活,但我未必想让技术全面侵占我的生活。

这只是人之常情。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更喜欢迪斯尼的《勇敢的公主》(Brave)这样富有卡通风格的动画片,而不是像《贝奥武夫》(Beowulf)一样接近现实的影片。这就是著名的“诡异之谷”(Uncanny Valley)现象:当机器人(或动画人物)更像人时,人们对它们的情感反应会变得更加正面、更有共鸣,直至达到峰值点(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接近100%,但并不完全等同),超过这个点之后,人们的反应很快就会变成强烈的反感。

我相信,当计算机表明出越来越多的人类特性时,也会出现同样的诡异之谷:开始时,我们感到有趣、兴奋,直到有一天,机器的行为如此接近人类(但永远不会完全相同),让我们感到厌恶、恼怒、甚至害怕。

技术就应该以它本来的面目出现,不能伪装成别的东西。坦白说,技术就是金属、硅,还有一连串0和1。人们欢迎谷歌眼镜带来的增强现实技术,这种技术只不过是在人们感知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层具有明显人为特征的卡通风格。但人们却不太支持在自己身边构建一个全3D世界的这种诡异尝试(不知你是否最近玩过“第二人生”?不要忘了向另外两个虚拟化身问好,谢谢)。

计算机可能拥有超联通能力和超级认知能力,但当它们变得过于智能化时,则会缺乏一种使它们变得非凡的东西:灵魂

灵魂是无法描述的,即使诗歌也无法胜任,更不用说是程序语言了。

等到有一天,当有一台计算机能够跟我在巴黎的夜间咖啡馆一边喝着上好的红酒,一边畅谈存在主义时,我会改变我的想法(不妨称之为“Tolido测试”吧)。对了,接下来几天,不要忘了与家人和好友共度美好时光。祝大家玩得愉快,好好放松一下身心。他们需要你的全心陪伴,因此,不上网也没关系。

我敢肯定,你的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暂时不会介意的。

祝各位节日愉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