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维基百科 (Wikipedia);在所有敏捷软件开发方法之中,由外而内的软件开发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优化软件开发流程。与其他方法不同,由外而内开发侧重满足利益相关方的需求。由外而内软件的基本理论:要开发成功的软件,必须认清利益相关方的目标和动机。最终目标是开发出需求度高、符合/超越客户需求的软件。
假如由此延伸开来,并且认真思考使用 iPad、智能手机或安卓平板电脑的商务人士的所作所为,答案很明确:这绝非我们目前意义上的 IT。首先,除了电子邮件,他们并不打算连接并使用现有企业应用程序,他们希望加入外部社区,通过最广义的 Web 应用获得实时信息,以及购买‘App 商店’中的精选服务,甚至利用 Amazon Web Services 开发全新的业务活动。所有这些活动,均侧重于人员、流程以及实时数据之间交互作用,虽然其名称经常与“移动性”和“云”相关,但实际上经常是与实时数据互动。
最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全部集中在企业外部,在防火墙之外,在传统的企业应用程序 IT 技术之外,只有少数活动需要连接到企业“内部”,也就是说,“移动性”一词从完整意义上来看可描述成“由外而内”。主要的工作重心以及价值均来自外部,或者说企业“外部”活动,连接到企业“内部”的附属价值十分有限。
相反地,企业 IT 活动可定义为“由内而外”,因为这些活动起于企业内部,并且侧重“内部”活动,而只有互联网和 Web 应用等少数应用需要访问“外部”。其中的关键就是:鉴于各种考勤问题,我们究竟为何要努力从“内部”交付这种新的“外部”业务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其背后的支持技术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 IT“由内而外”的模式围绕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的单个企业应用程序,支持联系紧密、状态完整或以数据为中心的确定性环境,而“由外而内”的应用则基于互联网 Web 架构,其特点在于联系松散、无状态且不确定。
以上周一个真实的客户案例来说明这一点;这家客户是一座大型机场的营运管理机构,航空业已有多家航空公司宣布大量部署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以提高一线员工的“工作效率”。简单来说,这意味着处理众多意外事件,包括乘客未登机、行李丢失、及时为乘客提供食物和饮料、飞机抵达的登机口临时改变等情况。由机场营运商、航空公司、行李服务、食品服务等组成的这一生态系统中,各个成员现有的“由内而外”的 IT 系统仅能通过本方的安全企业网络向员工显示各自负责的计划活动。数据以结构化、非实时信息形式在防火墙(即企业 IT 活动的边界)内从中央处理位置安全向外传送到企业边缘。
改善机场运营效率的难点就在于“现实”世界中,会有一连串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要应对这些事件,就需要组织相关员工以适合每一事件的独特方式相互协作。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越好,其客户满意度越高,而通过优化各种情形,成本也极有可能越低。在荷兰,我们实施了 Information Pool。这一全国性工具,能让参与危机公关的机构彼此实时共享信息。在此之前,紧急服务部门、公共机构以及私营企业的危机管理系统通常互不相连。各方运行自己“由内而外”的 IT 系统,信息数据流止步于防火墙之内,致使身处一线的工作人员必需跨越组织边界才能与同级机构共享相关数据并协调应对举措。“信息池”采用一种“由外而内”的策略改变了这种做法。新的模式中,内容,包括影响评估、航拍照片、位置坐标以及风险图等等,均发送到相关组织之外的一个信息池,合作伙伴根据自己订阅的数据类型获取相关信息。现在,各个机构能够更加轻松地协作,因为内外之间的传统障碍已经不复存在,再不会阻止各方了解整体事态。
这种以人员为中心的方案,利用实时数据形成“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或流程,应对具体情况。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案并不需要任何人员进入对方现有的企业 IT 系统,虽然危机最终解除之时,最终数据仍会记录到各个公司或机构的现有 IT 系统。这就是“由外而内”的现象;活动在企业“外部”发生,仅有少量人员会“进入”企业安全 IT 环境。
移动性、大数据和云数据等新兴技术确保这一切得以实现,又不会影响企业安全模式,但前提是我们以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应用这种模式。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在企业的安全边界内创建并管理一个全面而统一的 IT 环境,对于联系紧密、状态完整、以数据为中心的客户端-服务器应用程序来说,这样做完全正确。但在所示案例中,允许以非结构化方式工作的未知操作人员和网络以安全的方式进入这一严格控制、结构化的世界,仍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因此,虽然新型“应用程序”或“服务”不断涌现,允许通过社交和协作工具进行互动,允许聚集海量数据,并允许围绕新一代“前端办公室”业务要求部署基于应用程序的新型流程,但企业仍需竭尽所能适应这一变化。然而,只要我们坚持满足这些现存标准,就能部署一整套完全不同的业务和技术。
采用“由外而内”的方式,相关用户和设备移至现有安全 IT 环境之外,在机场运营这一案例中,这些用户和设备将共存于云端,而该共享云允许以一种联系松散、无状态的方式使用其支持的“服务”。定期访问电子邮件以及多种企业应用程序均可通过“由外而内”的解决方案简化客户端工作,从而防止数据、系统或应用程序受到侵害,就好像这些设备和用户是在“由内而外”地工作,要求所有内容都“带入”安全区域一样。这种模式亦可适应自带设备的客户,其敏捷商业以及其他方式均需要一种新型业务模式。
“由外而内”对于要求、交付和部署模式采用一种全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即便如此,我们是否应该期望这种全新一代的技术以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加以使用?毕竟,上一次大转变是 PC 网络技术的应用,这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彻底改变了微型计算机的要求、交付和部署模式!我们只需反思敏捷软件社区的定义,并认识到我们是从外部共享生态系统中的工作人员的视角从事工作,而非从内部数据和系统的视角。事实上我们需要做到两者兼顾,这让我想起了 Forrester 很有意思的一个论断,即网关作为两种环境之间的连接机制,变得愈发重要。
相同的想法影响了我们如何看待从基于结构化数据“由内而外”交付历史分析报告,转变为对事件和活动采集的非结构化以及不可信的新数据“由外而内”作出反应的这一业务信息变化。我将在今后的博客中进一步探讨这些方面的内容。
如欲进一步了解公共部门云端的“由外而内”及“由内而外”的不同方法,请访问:http://www.capgemini.com/insights-and-resources/by-publication/g-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