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捷和惠普本周发布了2011/12年度全球质量报告,这份最新年度报告调查了两家公司测试业务各自的发展情况以及合作情况。这项重大成果长达88页,网上提供下载,因此,我不会在此详述其内容,只是摘要介绍几个要点。报告执行摘要总结了六大要点,我想在此谈谈其隐藏的深层模式及其背后的联系;
1. “经济衰退促进了IT现代化”
2. “技术创新以及某些重点地区和行业将影响QA的未来支出”
3. “新兴市场正在加大对质量和云技术的投资”
4. “测试卓越中心(TCOE)有待充分利用”
5. “如何产生业务价值是QA的软肋”
6. “中国和东欧日渐崛起,与印度争夺外包领先地位”
第一点旨在说明不要在现有传统解决方案上增加投入以满足新的需求,而是要向新一代解决方案转变。当然,这也意味着关注点将重新回到构建或购买以及日渐盛行的“消费”上来,对象是“X即服务”。第二点与第一点密切相关,强调把技术作为一种前台能力,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市场则是“X即服务”催生“消费”的地方。第三点简明扼要地说新兴市场舍弃了诸多传统做法,直接转向新的部署模式,为开发新的上市业务模型提供支持。
真正有趣的是第四点和第五点,它们是前三点的结果,而同时可能解释了第六点,说明外包领域新的领先企业为什么受到了来自新对手的挑战,这些对手虽然缺乏传统,但对新做法有着更加敏锐的捕捉能力。那么,我要说明什么呢?我们对软件、质量和测试持有的传统观点是以内部应用为基础的,考虑的是它们是否切实有效,能否可持续地服务于数量相对较少的内部用户。在这种模式下,测试是项目的一部分,往往是开发团队中一些成员的部分职责。如此一来,设置独立测试卓越中心的必要性并非十分清楚。
但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正在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构建的产品具有一定的颗粒度,是以服务为中心的,必须进行测试,以检验其服务能力能否达到更加严格的不同“标准”的要求,以便将其整合和编排到数量未知的流程之中。如此,测试不但要涵盖功能和可靠性,同时还要检验其是否符合严格的“规则”以及日渐增多的“标准”,明确说明这种利用某种灵活方法快速产生的新型代码如何在多种不同的编排中发挥作用。这就需要以迥然不同的方式来考虑何时以及为何要进行“测试”,进而考虑采用卓越中心模式,那样才能让更广泛的知识和测试能力派上用场。
然而,我仍然认为这是个内部问题,虽然表面看来似乎是老生常谈的“SOA支持”问题,但其实不是。目前,企业关注的是技术能为其改变市场行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就意味着一个企业提供的服务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与另一个企业提供的另外一组服务相结合、并由另外这组服务所消化。这就是您的软件质保真正的商业价值所在!
这一点在我以前发布的关于标准化的实际作用方式的博文中已有论述。总而言之,全球软件的质量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软件的质量将切实担当重要角色,从而成为我们可见的“上市”主张的一部分。这就是我想通过这篇博文标题表达的意思!
时机已到、刻不容缓,请查阅今年报告中的发现,关注这些发现对我们自己的开发和测试业务有哪些启示!